发布日期:2024-10-14 20:23 点击次数:188
巨龙翱翔,中国崛起证券配资在线平台,每个中华儿女都深感骄傲。然而,激情澎湃地喊口号简单,实实在在做事可就难了。处在 2022 新年这个当口,咱们也得沉下心,回顾一下走过的路程。
短暂思考一下,是为能更好地往前走,也能走得更长远。
以下是本文的重点:
一:把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梳理清楚
二:我国在工业化方面获取的成果以及遭遇的难题
二:在中美相互博弈的大环境当中,咱们国家工业化的未来走向
【我国工业化的历史】
中国的地理环境挺特殊的,北边是寒冷的高原、草原还有森林,东边和南边是大片的大海,西边是不好翻越的高原跟山脉。并且中国这地方本身够大,人口众多,物产也丰富,内部完全能自给自足,从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和经济圈,这也让中国缺乏突破自然环境阻碍,去对外探索和做贸易的劲头。
在某种程度上,古代中国有这样的情况,像宋朝的时候对外贸易还算活跃,可总体来讲,大多数时候对外联系都比较弱,到了明清时期,对外联系更是越来越封闭了。
所以在西方轰轰烈烈搞起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沉醉在那看似所谓的“盛世”当中。先不说那时所谓的康乾盛世人均粮食产量连开元时期的唐朝都比不上,文化方面也没出现像唐宋时期那种文豪众多的繁荣景象。
就算那个盛世是确实存在的,那也只是农业时期的盛世,在马上要来的西方殖民者跟前,就好比一只特别大的绵羊——就算个头大得吓人,也只能成为人家的盘中之食罢了。
清的上层统治阶层故意延缓中国去接触工业文化。
康熙那时候就有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了,康熙还让他们在皇宫当官,给皇帝讲西方的几何学之类的科学知识。而且西方传教士跟商人不停地在东西方来回传递财物和消息。得说清朝统治集团对西方的工业革命是有了解的,甚至清朝选择闭关锁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了解。
毕竟他们统治的基础是在农业时代建立的,一到工业时代肯定就会被时代淘汰。为了能保住并延续自身的统治,在清看来,西方的工业文化简直就是可怕的东西,得提前防备。
从 1723 年雍正不许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起,再到 1757 年乾隆让除了广州之外,厦门、宁波等港口都停止跟西洋做贸易,中国就进入了漫长的闭关锁国时期。
后来就算到了 1840 年,英国靠着坚船利炮打破了清闭关锁国的大门,清朝统治集团也是拼尽全力把西方工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给控制住,就像依旧坚持尽量少弄些跟西方通商的口岸。
尽可能不让西方人进到中国内陆,尽可能阻止西方人与普通中国老百姓接触。在后来的洋务运动里,不管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直都想要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工业体系分开,让中国只学工业体系,不接纳工业文化。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依旧是农民和地主的二元结构,缺少发展工业一定得有的自由劳动力。
经济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没有发展工业必需的市场;文化还处于封建礼教阶段,中国没法真正达成工业化。
得说中国接触工业文化的时间跟欧洲相比没晚太多,可这种工业文化老是被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自身利益给压制着,一直都跟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隔离开来,就算有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还有张之洞、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也没改变啥。
那时候的工业文化一直是顶层统治者掌控的玩意儿,就只能在统治阶级能把控的御花园里存在,根本没法真正在咱们中国社会扎下根来,也没法深刻改变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
自 1911 年辛亥革命起,中国具备了发展工业的可能和需要,可糟糕的是,当时中国实际上处在军阀割据与混战的阶段,各路军阀都在找外部支持,所以他们只能充当外部势力在中国的买办代理人,没有别的办法。
这让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光被战火影响,还被买办利益集团压制,发展特别艰难。
中国真正开始全面工业化的启蒙,实际上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出“第一个五年计划”那个时候。
这时候中国才着手全方位扫除文盲,给培养合格的工人做铺垫。接着依靠前苏联有偿援助的 156 个大型项目,真正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给后来中国实现工业化筑牢了根基。
【新中国以军工为主的工业化基础】
这儿得着重说一说中国农村对中国城市化做出的贡献。1953 年中国在农村搞了“统购统销”,到 1958 年又在全国推行集体农场模式,成立各地的人民公社,把中国自古以来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体系给变了,把农村的资源集中起来了。
每年大概有 30%的农业积累,毫无条件地转移用来支持城市工业化建设,给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完成了最初的积累。
据有关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来年,靠高价的工业产品和低价的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从农业那里转移走了大概 7000 亿到 8000 亿元,而在 1978 年以前,中国工业的固定资产差不多是 9000 亿元。
中国工业刚建立的时候,重点就在军工方面。这其中一个原因是给咱提供有偿援助的苏联,他们本身就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军工国家。另外呢,当时的国际形势让我国领导人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都可能开打,有限的资源得先保证国家能活下去,也就只能优先发展军工了。
这一判断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是有客观依据的。那时候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太好,除了 1950 年在朝鲜半岛跟美国直接起了冲突,导致美国长期封锁还敌视咱们中国。
1958 年,由于拒绝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大连建海军基地的要求,跟苏联关系变糟了,所以苏联在 1959 年撤走 了援助专家,也停止了援助项目;
随后在 1962 年,中国跟印度打起了边境自卫反击战,到 1969 年,还和苏联在珍宝岛以及新疆等边防线上有了交火。这使得中国在各个方向都承受着极大的国防压力。就这种情形,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没法避免地向军工倾斜。
在这一时期,中国不但成功研发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而且大规模挖掘地下工事,全民都行动起来搞军事训练,就连当时在山区的防空洞和地下工事中都能生产歼击机。
为了防备可能出现的战争和封锁,中国搞出了种类全、很完整又独立的工业体系,不但保证了当时中国能稳稳地生存,还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化工人以及众多识字的人,给往后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铺好了不错的工业化道路。
所以,毫无疑问,毛泽东就是实际上的中国工业化之父。另外,要是美国和苏联两大集团不封锁中国,中国说不定早就成为工业现代化强国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业化完善过程】
中国搞了二十多年计划经济后,不可避免地冒出好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是,没有市场压力,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于是工业技术既没动力更新换代,也没耐心倾听使用者的反馈。
再加上计划经济下那种逐渐变得僵化的体制,整个体系都没啥活力,导致中国工业技术虽说种类齐全,可却逐渐落在了世界主流水平的后面。
要说为啥,那时候中国虽说有了工业化的底子,可农业人口占比还是特别大,农业文化的影响力依旧很强。
农业文化有个重要特点,那就是看重经验,不接受改变。就好比在农业时代,一个农民在地里种啥作物的种子,大多是依照他父母传授给他的经验来决定的。就算有一种新作物,优势比老作物强很多,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当下的情况。
可要是把这种求稳、求别出错的想法用到发展变化很快的工业里头,那肯定会让工业文化里最重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受到限制,不得不慢下来。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在苏攻美守的这种大状况下,西方跟中国因为共同要面对苏联这个目标,开始主动让关系变得缓和。
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陆续跟英国、日本、德国等四十多个属于西方阵营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样一来,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压力变小了,中国也就能够腾出精力去改善国内的状况。
于是就在同一年,中国开始把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引进来,用到国内工业里,这产生了“鲶鱼效应”(鲶鱼一边搅动小鱼的生存环境,一边激发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工业技术的升级。
后来跟西方关系不断变热,这让中国能够把一部分重工业资源挪到轻工业上,来改善民生和经济。
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表明把国家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十三大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从为战争服务转变成以经济建设为核心,有了大发展。
从中国改革开放到现在,工业发展大体能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积累的阶段,打造品牌的阶段以及自主创新的阶段。
在原始积累那时候,因为工业技术整体比西方差得远,所以中国融入西方产业链时,只能先从供应原材料和提供廉价劳动力做起。
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国把轻工业当作发展重点,可基本上都是没啥技术附加值的低端货。像那种流传很广的讲中国工业跟西方差距的话:中国得生产八亿件衬衫,才能换来西方一架波音飞机。
这时候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力量其实是各类乡镇企业,它们在农村里招农民在农闲的时候进厂干活,人力成本比招城市工人要低,而且农村土地价格也比城市便宜,不少乡镇用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建工厂的时候甚至能不考虑土地成本。
这些乡镇企业开的工厂通常规模较小,不过跟城市已有的工厂比起来,这些地方有船小好调头的长处,所以更便于抓住机会。
相反,在挺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一直处于“——单位”的模式当中,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观念,本能地排斥改变和未知,结果错过了最初那波浪潮。
在这一时期,中国制造简直就是便宜、质量差的代表,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通常没有清晰、长远又具体的规划,想赚快钱的心思可要比长期经营的心思重得多。
这一方面使得中国国内有段时间假货到处都是,这种野蛮式的发展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特别大,虽说从数据上讲中国的工业规模在变大,可却让中国工业产品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以至于到现在中国还有不少人。
尤其是岁数大些的人,更信合资或者外资品牌,不太信国产的。另外,这种工业生产环境对工人特别不友好。
可以讲,在 1978 年至 1993 年这期间,因为中国的计划经济朝着市场经济转变,在这转型过程中,民众思维有惯性,监管部门管理跟不上,和快速变化的国内形势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以致于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赚的第一桶金,常常是从灰色地带甚至不合法的地方获取的。
尽管存在好多负面影响,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有着没法取代的积极作用,那便是解放思想。咱中国在 1949 年到 1978 年之前,内部经济管得特别严,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让系统里头积累的僵化毛病严重拖了工业发展的后腿。
而且虽说早在 1972 年毛主席就着手引进西方的资本和技术了,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惯常想法还是觉得“工厂就是铁饭碗”,好多国有工厂的工人就算好几个月都不发工资,也甘愿守着工厂。
乡镇企业大量冒出来,就好比秦国商鞅变法时徙木立信里头那个率先去扛木头的人,能让更多人直接体会到变革的大潮。
不过这时候中国的原始积累阶段才刚步入最难受的阶段。从 1993 年一直到 1999 年,下岗潮完全打破了城市里、工厂中人们对“铁饭碗”的指望,好多人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虽说广大的乡镇企业给中国经济转型跟发展攒下了一些资本,可乡镇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又没有长期、清晰、能执行的目标,这就让它们很难有资金,也不情愿去更新技术和生产线。
要是没有自家的技术,中国的工业就会一直被压在产业链的最底层。那些初级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少得可怜,还特别容易受国外原材料价格变动和市场关税的左右。
中国要是想积累更多财富,就得闯进技术附加值更高的领域。好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够大,而且全民基础教育搞得不错,能提供大量合格的工人,还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员。
这使得中国在主导引入西方技术后能够把这些技术搞明白,并且因为乡镇企业带来了一些外汇积累,中国能够一年比一年加大对外引进的力度,引进的合同数和金额从 1979 年的 95 项、24.85 亿美元提高到 1999 年的 6678 项、171.62 亿美元。
在中国,引进工作先是关键和成套设备,接着是购买专利,然后是国际生产与技术合作,通过这样分步走,逐步跟上了国际工业发展的节奏。
但这一过程很不顺利,国外为了不让中国制造业抢占他们本国的市场,常常把淘汰下来的落后生产线和技术卖给中国,而且在合资生产时,对中国人防着核心技术,就算到了如今,一些合资企业在这方面也没好到哪儿去。
好在中国市场特别大,一来能引得国外各家来竞争,促使它们在中国投入新技术去抢占市场;二来就算是在国外比较落后的技术,也能占有一部分国外资本瞧不上的下沉市场,完全能够供养中方的技术人员,给中国后来的自主创新积攒了人才。
【树立自主品牌 中国开始发力】
新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成为了一个分界线,意味着中国开始朝着树立自主品牌的方向使劲儿。
外资来到中国后,虽说有不少好处,可资本逐利的天性让它们特别喜欢猎杀潜在的竞争对手,常用的办法之一,就是围捕或者收购然后把中国本土品牌给雪藏起来。
比如说北冰洋、健力宝、非常可乐、崂山可乐、汾煌可乐……在特定的那些时候,它们都曾经是威风凛凛的巨头。可它们要么跟外资合并后被搁置、不再生产,要么受到外资产品的冲击,经营状况很差。到现在,能跟国外品牌较量的中国老牌饮料已经没剩几家了。
而失去品牌这对中国的打击可是相当大。像中国企业能够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工艺,甚至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的同一批工人,给不一样的品牌做同一款式的鞋类代工,生产出来的鞋要是挂上外国品牌,价格轻易就能达到国内品牌的好几倍。
可绝大多数利润都被品牌方给赚走了,并非中国工厂。所以呀,树立中国品牌对于中国工业升级来讲,那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这一步特别难走,早期中国企业那种野蛮式的生长,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把中国人对中国品牌的信任都给毁掉了,而中国品牌努力追赶时选择走低价的路线,结果又让自己被贴上了廉价的标签。
这在大家追求实惠的时代算个长处,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人转而追求更高档的物质享受了,从关心“有没有”变成在意“好不好”啦。这时咱们中国本土要是弄不出自己的中高端品牌,就会有再次被淘汰的风险。
在这个阶段,中国品牌的发展可太难了。国外资本老是精准打压中国品牌,就像那时候的中国新闻常常讲,咱们中国突破了某项技术,把国内的空白给填补上之后,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马上就降下来了。
这当然是咱中国的骄傲,可后续的情况常常是国外产品降价后,依旧死死把控着中国市场,导致中国品牌根本没活路。
更糟心的是在这时候,有一些中国企业居然也自满起来,甚至还有人宣扬什么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说法,觉得中国有低端制造业,光搞轻工业生产就行了,没必要把老本搭在那种九死一生的品牌创建和技术研发上头。
可以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制造业虽说规模特别大,中国制造在全球各地都能见到,然而中国的工业还是处在第三梯队——第一梯队搞科研,确定行业标准;
第二梯队搞品牌,靠商誉来挣钱。美欧分别在第一、第二梯队里,好比美国研发出一种能替代皮草的新保暖材料,法国就用这材料在咱们中国的代工厂里做衣服。
接着美国凭借技术专利从每件衣服捞走 1000 元,法国靠着香奈儿之类的知名品牌拿走 500 元,而中国的代工厂仅仅能挣 10 元。
就因为有这种高附加值,欧美才有了高福利社会,美国还走进了物价不涨、收入增加的“经济奇迹”呢。这时候欧美还对中国弄出了专利壁垒,中国往后追赶起来就特别费劲。
所有的转变都出现在 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那会儿。因为华尔街太贪婪,把美国的经济泡沫给弄破了,欧美制造业遭受了重大冲击,资金链特别紧张。这时候,中国趁机收购各种技术,把国内被外资掌控的行业给收回来。
起初欧美没反应过来中国的举动,可后来明白中国的意图了,就联手阻挡中国。这十多年,中国资本在海外收购、并购或者买重大关键技术,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强行搅黄。
不过呢,掌握了一部分最新科技的中国,有了自主创新的信心。而且呀,中国恰巧赶上了技术快速更新换代的时期,这就让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有了机会。
像互联网新一代的 IPV6 通讯协议标准是由中美一块儿制定的,可上一代 IPV4 却是美国单独定下来的。之后还有华为跟美国企业不相上下,一起制定 5G 通讯标准这类的一系列情况。
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人陆续步入社会,和前辈相比,他们更具奋勇拼搏的劲头。
就拿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来说,中国的探月、绕月工程还有载人航天等一系列世纪工程,大大激发了新一代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豪,他们对中国品牌也就有了更多的好感和信任,中国品牌也就顺势崛起了。
到 2021 年第三季度末,像 Nike 这样的鞋业品牌把六成的生产能力从中国挪到了东南亚国家,不过中国每年的鞋业产能可没降低,主要是崛起的中国品牌在国内工厂和市场里,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些国外品牌给替代了。
中国工业总算迈进了第二梯队。2015 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 2025》计划,正式向第一梯队发起冲击。能发现,以前主要是跟欧洲有摩擦,像光伏方面的,可当中国打算冲刺第一梯队时,美国直接就对中国出招了。
虽说中美贸易战是特朗普挑起来的,可在奥巴马执政快结束的 2016 年,就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早就打算从各方面压制中国了。
【中国工业的风向】
要留意哈,虽说中国处于第二梯队了,可当下还是有挺明显的短板。中国的长处在于有大规模的统一市场,工业种类啥都有,不过在某些领域整体上还是比西方国家差一些。
像中国的数控机床,只是能在低端和中端市场争一争,五轴以上的高端机床,依旧被美国、德国、日本这些传统工业强国掌控着。
虽说中国工厂的产品占据了世界一半的市场,可中国的产品大多是轻工业产品。另外,中国不少工厂用的自动化机器人是从国外进口的,并且在国际产品标准的制定上,当下中国还没取得跟自身实力相符的地位。
有一种说法,说是美国制造在实验室,欧洲和日本制造在工厂,中国制造在超市,这是一种挺夸张的形容。但咱得清楚,人家厉害的地方都藏得深,咱平常不容易瞧见。
更糟糕的是,不是所有工业类别中国都能够凭借巨大的规模,像过去那样先靠价格优势拿下中低端市场,等把技术吃透了再去高端市场比拼。
就拿芯片行业来说,它更新换代特别快,高端芯片还能靠规模优势把自身价格压得很低。中国新加入竞争的那些企业,技术上落后,低端市场整体规模也小,没法把自己的研发费用摊薄,结果就出现了中国低端芯片的平均生产成本可能比西方高端芯片还高的情况。
这就是为啥中国到现在在一些领域,特别是那些专业程度特高,市场规模又不大的细分领域,还是全面比西方落后的原因。
在工业标准制定这块儿表现得更突出。头一个,中国科研院所基本上用的都是进口的仪器和软件,为啥呢?因为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时候,全世界的学者都在用这些软硬件设备,要是中国的研究人员用本国的软硬件做实验。
那得讲清楚为啥不用全球通用的软硬件设备,还得证实用中国产的软硬件设备得出的实验结果是真实有效的。这就让想使用中国国产软硬件的人打退堂鼓了。另外,在各类国际行业协会里,中国人所占的比例依旧不高
【平心静气说“联想”】
另外,咱们得清楚地明白,中国工业虽说进步很快,可工业发展终归是个得靠时间来积累和沉淀的领域。
不过呢,中国已然达成了朝着工业第一梯队冲击的共同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强大得对内、对外都能压过一切。
要是中美贸易战升级成了除了直接开火之外的全方位对抗,中国依旧顶着压力,坚决不放弃中国制造 2025 计划。在国内,去年舆论对联想是一边倒的批评。
人们指责联想,不是因为联想干了啥,像 5G 标准时期的投票,还有后来联想电脑在美国卖的价格比在中国大陆地区低之类的,这些都不是联想当下被指责的根本缘由。
像是对联想 27 名高管里有一半是外国人,还有联想高管薪资在联想利润里占比太高之类的批评,这些其实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情况是像联想这样的企业已经没法跟上中国发展的步伐了,所以它们被淘汰那是肯定的。
好比当初的乡镇企业,联想最初的发展实际上发挥了徙木立信的作用,所以联想对于中国的确是有历史贡献的,这也是联想如今为自己开脱的理由。
虽说联想靠着组装贸易让自己成为了超越戴尔和惠普的个人电脑供应商,可这改变不了它没掌握内存、芯片、操作系统这些计算机核心技术的情况。
而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及树立起品牌的中国,不再那么依赖像联想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代工厂,而是越发需要能朝着行业标准发起冲击的华为。
另一方面,联想在发展的时候放弃了自主研发这条路,导致其整个生产线对世界产业链依赖得很严重。平常倒没啥,可在如今中美全面对抗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变成了各国博弈的筹码,联想的生产就很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联想为了不让自己受到牵连,这个曾经得到中国各种政策支持的“民族企业”,在中美对抗的时候,不敢明确坚决地力挺咱们国家。
在这种情形下,联想居然还没意识到,依旧把过去的功绩当成挡箭牌,那它以前的过错和现在的不足,都会随着时代风向的变化,在公众面前被放大。
在时代的大潮里头,不往前走的人那就等于是在往后退,就这个理儿来讲,中国更需要倪光南这样的,而不是柳传志。要是联想没法从过去那辉煌的美梦里清醒过来,加把劲往前追,那它走向毁灭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毕竟在中国,朝着工业第一梯队冲击是会遭到当下世界第一强国的强烈阻拦的,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得全体一心,使尽全力,不能有半点侥幸想法。所以这时候的联想,就好像军队冲锋时躲在后面的逃兵,要是它一直不做出改变,那它的结局也就不难想象了。
【时间是把双刃剑】
当下产业逐渐从硬往软转变。中国产业还有好多短板得追赶补上。不过更关键的是得看清未来走向,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新军事科技这类未来产业上进行投入,这对中国来说才是未来所在。
换个角度讲,就中国而言,当下得赶紧积累工业生产的经验,大力发展并开创有新意的工业文化,迅速整合国内的力量,重视基础研究,还有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得给有理想的他们创造能尽情施展的环境,这样才能在美国的重压下进入工业第一梯队。
这所有的一切,中国都得花时间去积攒和吸收,所以当下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时间就像一把双刃剑,中国得有充足时间,要在美国因内部矛盾恶化向外转移之前完成产业升级。可外部环境能给中国留出足够时间吗?
就当下的国际形势来说证券配资在线平台,美国对中国的打压那是全方位的,中国一定得扛住压力,能不能争取到充足的时间,这会是未来中国能不能大获全胜的关键所在,也会成为中美较量的重点。